文化
美麗中國丨甪直新蹤
就這樣,搖一櫓小船緩緩進入水鄉,徜徉于江南的煙雨朦朧中,那一片片菱葉,仿若從心頭悄然劃過,卷起陣陣漣漪……
甪直鎮位于蘇州市吳中區,原喚甫里。周圍有三江、五湖與六澤,因處六澤之沖,故當地人又稱為六直。清人發現,俯瞰古鎮全貌,“市河六道似甪字”,于是甫里被改名為甪直。
每次在甪直行走,我總是遙想,在歷史長河中,甪直要經過多少風雨過往,才能變成今天的模樣?那老街幽巷、小橋流水、漁舟唱晚,如同一幅水鄉長卷,勾起人們想要探訪的欲望。
1992年春,費孝通到甪直調研,他看到這里的鄉鎮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,人們的幸福生活蒸蒸日上,到處是漂亮的樓房,百姓淡定從容,對生活充滿希望。甪直的景象,正是他心中理想的鄉村景象——田園風貌依舊、村莊依水而建、三產協調發展、生態農業發達、中小企業興旺……充滿底蘊和靈氣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,透露的發展潛力和活力,讓費孝通難抑心中激動,他寫了一首小詩《訪甪直古鎮》,記錄他的所見所想,意猶未盡,隨即研墨鋪紙,揮毫寫下“神州水鄉第一鎮”。
甪直,能入文的東西太多了。
寫古跡,保圣寺、甫里書院,綿綿幾千年,甪直已是煌煌大書;寫文化,唐風宋韻,時光隧道里,與燦若繁星的歷史人物不期而遇,是清風亭暢飲,還是縱論千古文章?寫小鎮,古街、古房、深巷,臨河而建的街坊,前街后河的民居,街道兩旁林立的店鋪……
歷史遺存固然是市鎮文化發展的根基,燦如繁星的人物也為小鎮添加了歷史厚度,但這還不能完全體現出甪直的內在之魂。
一
我一直認為,甪直最為獨特之處,在于江南市鎮生活方面的探路,數千年來,它一直有一種創新表達。
2021年,蘇州推行“江南文化”品牌塑造三年行動計劃,掀起“尋憶江南”的熱潮。
甪直在這場文化活動中脫穎而出,率先“走紅”。
甪直利用水網密布、橋梁密度大等特點,定期舉辦“探秘古橋”研習活動,尋溯現代文明下的古韻遺風;攜手蘇州園林虎丘,共探旅游發展良性互動,采取沉浸式演出、網絡直播等創新形式,讓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迷人光彩……
不摒棄傳統景區的老路,甪直同樣需要“走馬觀花”的大量游客。但甪直更在意吸引真正的“鐵粉”,這種“鐵粉”,才是甪直血脈相融的來客。
于是,一種“江南文化”的創新表達方式在古鎮上演。
甪直“走紅”,在于推出的是一條農文旅結合之路,走的是一條“鄉愁之路”。
鄉愁,是現代生活中所追尋和記錄的既負載著傳統文化精神,又呈現生機盎然的家園景象。
這是一條“邂逅記憶中的詩意田園”式的鄉愁之路。一系列注重體驗、強化互動、融入生活的文化形式,走進更多人的視野,活動一經推出,便得到眾人呼應。
這條“鄉愁之路”,不僅串起了古鎮的歷史遺存,而且還涉及了江南秀美迷人的田園風光,遍布沿線、承載江南水鄉獨特氣質的水田,經過修復改造后,農耕文化和現代氣息有機結合,喚醒了人們那些久遠的記憶。
把曾經廢棄的水邊小屋,精心打造成為水上咖啡館,這是為甪直注入鄉野活力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漁家院落,蝶變成兼具懷舊田園和城市活力的民宿,成為現代人的網紅打卡地。
當地一位導游介紹:“一條鄉愁主題之路,拉近了城市與田園的距離,邂逅久違的鄉愁。田園和詩意,像春花一樣爛漫,像夏蟬一樣鳴唱,在日常生活中收獲累累碩果?!?/p>
二
在游客看來,這可能只是一次成功的旅游主題策劃,而對當地政府來說,這是千年古鎮求索“時代之變”的一個花絮。
談起“鄉愁之路”,甪直鎮原黨委書記姚東告訴我,古鎮是文化的傳承載體,文化是古鎮的核心靈魂,“鄉愁之路”的構想,離不開文化的加持。
他說,“神州水鄉第一鎮”本來就不是單一面的。一面要看千年古鎮,一面要看魚米之鄉;一面是文脈清遠,一面是風物清嘉。鄉愁,來自葉圣陶的《藕與莼菜》,正是這一篇文脈與風物結合的名篇帶給甪直以靈感。
葉圣陶與甪直的故事我是知道的。
1917年春,23歲的葉圣陶受邀到甪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執教。在近五年的時間里,他和同事沖破各種阻力,意氣風發地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“為人生而教育”的鄉村教育改革實驗,不僅傳授知識,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和人格的完善。葉圣陶和同事辦起了“生生農場”,帶領學生,揮鋤破土開出一片田地,師生們一起種植蔬菜,一起分享勞動果實。
葉圣陶創作的短篇小說《多收了三五斗》、長篇小說《倪煥之》、童話集《稻草人》等,文中不少素材、社會背景、人物形象,都來源于甪直,來源于他在甪直執教期間的生活和教育實踐。
《藕與莼菜》是葉圣陶定居北京后對甪直的懷念。文章篇幅不長,卻耐人尋味。一次喝酒小聚,吃著雪藕,由此想到故鄉的藕,自然又想到故鄉的莼菜。葉圣陶順著他的思路,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瑣事娓娓道來,平實的一字一句,寄托著濃濃的鄉思。
姚東告訴我,甪直要走一條有別于其他古鎮的新路,這條新路不是單單看文脈,也不是單單講風物,而是把文脈、風物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作為一個整體,要把這個整體放到一個更大的空間中去打造。割裂、靜止地保護,其實都是不合規律的。
在甪直鎮領導的心里,整個甪直地區就應該是魚米之鄉。
打造魚米之鄉發展樣板,背后追求的是讓古鎮更繁榮、讓生活品質更高。
魚米之鄉,是從萬盛米行的“重生”之路開始的。
古鎮老街一處灰瓦木柱長廊很是顯眼,側墻上寫有一個大大的“米”字,走近一看,這便是萬盛米行?!叭f盛米行的河埠頭,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里出來的敞口船……”展現的是《多收了三五斗》里描寫的景象。而萬盛米行也正是因為葉圣陶的這篇小說聞名天下??邕M米行,當年的繁榮景象仿佛又重現在眼前,身穿長袍的商人正站在柜臺前,為顧客稱量谷米,淡淡米香在空中彌漫……
萬盛米行舊址,經過近一年的改造、重塑,已經亮相,小橋流水、參天古樹、糧倉碼頭……藍朵三五斗企業服務基地,百年前的江南米市風貌躍然眼前,展現出獨具蘇式特色的現代生活情調。參與開發的企業老板介紹,該基地通過對文化記憶的挖掘、梳理和重現,并融入數字創意和現代藝術,為廣大游客提供了體驗蘇式生活的場景。
不僅是“萬盛米行”,在古鎮里,人們可以目睹灶臺,看到炊煙,聞到糯米的清香。甚至大餅油條豆漿,都恍如年少時的味道,喚回久遠的記憶。
甪直鎮黨委委員張春茂說,登上“萬盛米行”的船,再也不見葉圣陶筆下“谷賤傷農”的社會現象,新時代“萬盛米行”,可以窺見甪直的古鎮保護發展之思,也可以看到甪直發展的新業態。
三
我登上“萬盛米行”的船,體驗了一下全新之旅。
甪直,六澤,水無疑是小鎮的靈魂。甪直,美在每一條河,美在每一座橋。彎彎的河道,玉帶般環繞著古鎮,潺潺河水碧波蕩漾。水面上的小橋用眼睛丈量,差不多間隔五十米一座,船便穿行在許多的小橋間。河岸,小屋沿街鋪陳,高高低低。船娘搖櫓馭船,在碧波粼粼的河道中游弋,像一道道靈動的風景線。
出了古鎮,船入澄湖?!疤K州澄湖國際慢城”的標識首先映入眼簾,引人注目。甪直緊鄰的澄湖,地處蘇州四角山水生態格局的交界,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、吳淞江科創帶交匯區域,也正因此,甪直尤其具備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蘇州樣板的條件。
漫步鄉愁路,“邂逅記憶中的詩意田園”,展現的風物,除了藕與莼菜,還有菱、茭白、茨菰、水芹、荸薺、芡實,這是江南人生活中的“水八仙”。這些土產,承載的是江南人的記憶,這是文化活動成功的內在原因。同行的鎮紀委書記告訴我,事實上,甪直一方面做著文旅發展的大文章,同時也做著新時代水鄉居民富裕的新文章。
船在菱荇之間的水道穿梭,時不時看到有婦女趴在木桶上采菱,一只只紅菱在靈巧的手中被采摘。木桶經過之處,逶迤出一條鮮亮的水道,一會兒,又在水波里恢復成整塊的綠毯。目光越過鋪滿水面的菱葉,岸邊是密密叢生、碧青碧青的茭白,劍似的葉片如哨兵般排列,微風吹過,矜持地側身飄動。
船在一家碼頭前???,這是種植大戶金水英家。她承包了500畝水田,專門種植芡實,也就是俗稱的“雞頭米”。正值芡實采摘上市的時節,兩岸的水田里鋪滿了直徑近1米的碩大圓葉,葉片之間還零星點綴著紫色花朵。臨近節日,農戶們愈發繁忙,他們穿著過腰的防水褲下田抓緊采收。
金水英告訴我,這年因為天氣熱,芡實開花后,花被曬傷,有所減產。平常一畝水田,可以有2萬元的收成。她承包的是高標準農田,作為環澄湖高標準農田區域重要的農旅品牌之一,她享受著蘇州農科院專家們聯合多所高校提供的資源,正不斷推進“雞頭米”的品種優化。
走在田埂上,繁花如錦的堤岸、禾草細軟的江南水田,就這樣躍入我的眼簾,甪直鎮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蘇州市特色田園鄉村跨域示范區建設背景下,甪直按照“農旅融合、接二連三”的發展思路,加速用好環澄湖保留村莊,通過人居環境提升,推動農文旅融合,鄉村正在煥發新的生機。
就這樣,搖一櫓小船緩緩進入水鄉,徜徉于江南的煙雨朦朧中,那一片片菱葉,仿若從心頭悄然劃過,卷起陣陣漣漪。遙想當年,葉圣陶筆下的農民滿載希望而來。而今,傾聽河水拍岸的輕聲呢喃,品味淳樸雅致的魚米之鄉,千年甪直從古老的江南文化中走出來,創造了全新的內容。這是一個猶如春天般清新的江南,求索千年古鎮的“時代之變”,又怎能不令人期待?(王友良)